【无动于衷词语解释】“无动于衷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人在面对某种情况时表现出冷漠、不关心或没有反应的态度。这个词语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使用频率较高,理解其准确含义有助于更好地运用在语言表达中。
一、词语总结
词语名称:无动于衷
拼音:wú dòng yú zhōng
词性:形容词/动词(多作形容词)
结构:联合式
近义词:漠不关心、冷眼旁观、心如铁石、视而不见
反义词:感动不已、热血沸腾、积极应对、感同身受
出处:出自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:“晋侯闻之,曰:‘此真无动于衷也。’”
用法:用于描述对某事或某人缺乏情感反应,通常带有负面色彩,表示冷漠或无情。
二、词语解释表
项目 | 内容 |
中文名称 | 无动于衷 |
拼音 | wú dòng yú zhōng |
词性 | 形容词 |
结构 | 联合式 |
含义 | 对事情毫无反应,内心平静,不为所动 |
使用场景 | 描述对他人的遭遇、事件或情感缺乏同情或反应 |
近义词 | 漠不关心、冷眼旁观、心如铁石、视而不见 |
反义词 | 感动不已、热血沸腾、积极应对、感同身受 |
出处 | 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 |
例句 | 他对朋友的困境无动于衷,让人感到失望。 |
常见误用 | 有时被错误地用于形容“冷静”或“理智”,但实际更偏向“冷漠” |
注意事项 | 使用时需注意语境,避免误解为正面情绪 |
三、总结
“无动于衷”是一个具有较强情感色彩的成语,常用来批评那些对他人痛苦或事件漠不关心的人。在写作或口语中,恰当使用该词可以增强表达的力度,但也需注意其情感倾向,避免误用或引起歧义。通过了解其结构、含义及常见搭配,能够更准确地掌握这一词语的用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