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代100岁称为什么】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,对年龄的称呼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。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雅称,尤其在百岁这个特殊的年龄上,更是充满诗意和敬意。那么,古代100岁称为什么?下面将从历史文献和传统文化角度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。
一、古代100岁的称呼
在古代,人们非常注重对长者的尊重,因此对不同年龄阶段都有专门的称谓。其中,百岁是一个极为特殊且尊贵的年龄,常被称为“期颐”。
“期颐”一词出自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百年曰期颐。”意思是说,人到了一百岁,已经达到了生命的极限,需要依靠子女或晚辈来供养和照顾,因此称为“期颐”,即“期待赡养”的意思。
除了“期颐”之外,还有一些较为文学化的说法,如“百龄”、“百岁”等,但“期颐”是最为正式和常见的称呼。
二、古代常见年龄称谓总结
年龄 | 称谓 | 出处/来源 | 说明 |
1岁 | 赤子 | 古代婴儿称谓 | 初生之婴,赤色肌肤,故称赤子 |
2岁 | 孩提 | 《孟子》 | 儿童尚不能行走,需提携 |
10岁 | 韶年 | 古代称谓 | 男孩十岁称“韶年” |
13岁 | 豆蔻 | 杜牧《赠别》 | 女子十三四岁称“豆蔻年华” |
15岁 | 及笄 | 《礼记》 | 女子十五岁行“及笄”礼 |
20岁 | 弱冠 | 《礼记》 | 男子二十岁行“冠礼” |
30岁 | 而立 | 《论语》 | “三十而立” |
40岁 | 不惑 | 《论语》 | “四十而不惑” |
50岁 | 知命 | 《论语》 | “五十而知天命” |
60岁 | 花甲 | 古代六十甲子纪年 | 一个甲子为六十年 |
70岁 | 古稀 | 杜甫诗 | “人生七十古来稀” |
80岁 | 中寿 | 《礼记》 | 《礼记》中称八十为“中寿” |
90岁 | 老耄 | 《礼记》 | 白发老者称“老耄” |
100岁 | 期颐 | 《礼记·曲礼上》 | 百岁老人需人供养,故称“期颐” |
三、结语
古代对年龄的称谓不仅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。古代100岁称为“期颐”,这一称谓承载了浓厚的伦理观念和人文关怀。通过了解这些称谓,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人对长寿的敬仰,也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生命与时间的独特认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