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苟延残喘是什么意思】“苟延残喘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极度困难、濒死或濒临崩溃的状态下,仍然勉强维持着生命或生存状态。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悲凉和无奈情绪,多用于描述人或事物在垂危状态下的挣扎。
一、成语释义
| 词语 | 拼音 | 解释 | 出处 | 
| 苟延残喘 | gǒu yán cán chuǎn | 苟:勉强;延:延续;残喘:残存的呼吸。指在极端困境中勉强维持生命。 | 出自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 | 
二、成语结构分析
- 苟:表示“勉强”、“凑合”。
- 延:延续、拖延。
- 残喘:残存的呼吸,比喻即将结束的生命或状态。
- 整体含义:形容人在极度虚弱、濒死的情况下,仍努力维持生存的状态。
三、使用场景
| 场景 | 举例 | 
| 描述病人 | “他虽然病重,但还在苟延残喘。” | 
| 形容企业 | “这家公司已经无力回天,只能苟延残喘。” | 
| 描述动物 | “这只受伤的野兽仍在苟延残喘。” | 
四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| 类别 | 词语 | 
| 近义词 | 奄奄一息、苟活偷生、垂死挣扎 | 
| 反义词 | 生龙活虎、精神焕发、生机勃勃 | 
五、情感色彩
该成语带有明显的贬义或中性色彩,通常用于表达对某种艰难处境的同情或批评。在文学作品中,常用来渲染悲剧氛围,增强情感冲击力。
六、总结
“苟延残喘”是一个形象生动、感情色彩浓厚的成语,常用于描写人在绝境中顽强求生的状态。它不仅表达了生命的脆弱,也体现了人类面对苦难时的坚韧与无奈。在日常交流或写作中,合理使用这一成语,可以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情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